4月25日,莫斯科州巴拉希哈郊外,一辆黑色轿车在静默中炸裂。铁皮撕碎,火光翻腾。死者身份,令人震动:亚罗斯拉夫·莫斯卡利克——俄军总参谋部主作战局副局长。
这是俄罗斯军事指挥系统中的核心人物。没有预警,没有宣言,只有一枚隐蔽的爆炸装置,在他家门口的日常步行路径上悄然引爆。
短短数小时后,俄媒Mash与Shot率先披露消息,随即被俄罗斯执法线人密集爆料平台Baza跟进确认:爆炸装置被远程引爆,目标明确、手法老练,且极有可能来自外部敌对势力。有意思的是,俄官方对此事保持缄默,没有确认,也没有否认——仿佛不希望将这起“战时暗杀”提升到国家层面。
但在一个本应平静的春日傍晚,一名将军在首都地区被精准“清除”,本身就足以打破战时俄罗斯精英层的安全幻觉。
2022年8月,俄罗斯思想界代表人物亚历山大·杜金的女儿杜金娜,死于一场“车祸式爆炸”;2023年4月,亲俄战争博主塔塔尔斯基,在圣彼得堡一家咖啡馆遭炸弹“快递”;2024年,黑海舰队高级军官特兰科夫斯基被送走。而2025年4月,轮到了莫斯卡利克。
行动的轨迹越来越靠近俄罗斯军事大脑的中枢,执行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而克制。这些暗杀并非为了制造恐慌,而是一次又一次精确打击,切割指挥系统、压制决策节奏、扰乱军心士气。
如果说前线的乌克兰军队陷入拉锯,那后方的情报部门则在悄然主导一场无声的胜利。
乌克兰的两大情报机构——国家安全局(SBU)与军情总局(GUR),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俄乌战场的逻辑:他们不再试图阻止俄罗斯进攻,而是绕过坦克与碉堡,直接切断俄罗斯军政系统的神经末梢。
国家安全局,作为乌克兰“前克格勃系统”的继承者,自2014年广场革命后经历了大清洗与重组。随着大量亲俄特工被逐出系统,该机构在西方尤其是CIA的扶持下完成了自我蜕变——由国内防谍机关,转型为一个具有强大外延打击力的情报杀器。
而军情总局则更为隐秘且纯粹。它不参与政治、不卷入国内反腐,只专注于战争本身。从破坏俄罗斯后勤网络到深入境内执行斩首行动,其负责人布达诺夫已多次在西方媒体上被称为“乌克兰的影子战神”。
正是这两家机构,一文一武,一内一外,构成了乌克兰在现代战争中最具战术灵活性的“深层打击单元”。
虽然没有国家承认,但近年来俄罗斯本土多起高官遇袭事件几乎都指向同一模式:炸弹藏匿、远程引爆、精准识别、策应撤离。手法相似、目标清晰,且都带有高度军事化的执行特征。
SBU更擅长城市渗透和人力资源策反,其爆炸物部署技巧甚至得到了以色列摩萨德与CIA的“技战术共通”。GUR则拥有一支堪比特种部队的作战组,经常跨境秘密执行任务。它们有时各自为战,有时协同作业,但从未在执行前留下任何声明。
如果说2022年的杜金娜之死是乌克兰情报系统的宣告,那么2025年莫斯卡利克的爆炸,则更像是一场定点外科手术:干净、冷酷、无声。
SBU更倾向于公开展示战果,其背后往往有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与包装,意在赢得西方信任;而GUR则以神秘为生,任务完成后往往不留痕迹,仅在西方情报圈内流传“有图无名”的战绩。
正因如此,每一起成功暗杀,都会引发两者之间关于“功劳归属”的角力。在俄军高层的死亡名单背后,不只是乌克兰的国家安全问题,更是两个机构内部的权力资本积累。
但这场竞争,并非负累,反而成为了乌克兰对抗俄罗斯非对称战争中的核心驱动力。
从基里洛夫到莫斯卡利克,俄军高层正一位位倒下。但西方舆论对此却近乎沉默。
乌克兰知道,正面战场上它无法一夜夺胜。但在信息战、心理战、暗杀战中,它或许能逐步蚕食俄罗斯的战争意志与执行力。
至于那辆在巴拉希哈爆炸的轿车,或许只是开场的又一声哨响。更大的清单,还藏在火光未灭的黑夜里。